查看原文
其他

识别并尊重饥饱信号:建立良好喂养模式的关键(喂养系列话题之二)

儿科严医生 儿科严医生 2023-10-13
对多数人而言,裹腹不是为了生存,而是为了更加健康。
膳食结构除了可能影响你的体型,还会影响部分疾病的发生和进展、甚至寿命的长短。

另外,进食也有非营养层面的意义。比如,和家庭成员、朋友、同事共同进餐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。

所以,人类进食行为越来越不被饱饿的感觉驱使。


相比成人,儿童的进食行为要单纯的多,尤其是低龄儿童,吃或不吃往往只由生理需求(饿或饱)决定,不分场合和昼夜。

可儿童是个特殊群体,他们需要被大人养育。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食物结构,不具备语音表达能力的婴幼儿甚至对自己的饱饿都没有发言权。

但要知道,饿和饱是动物最基本的感觉,饿了就觅食,饱了就不吃,是生存本能,不需要教或提醒。


可当进食被赋予更多的意义,焦虑的情绪就会在养育人中产生。家长希望孩子吃的更多、更好,这样才会更健康。
于是,有些孩子没饿,却被当作饿了;有些已经不需要再吃了,却被认为还没饱。

虽然低龄儿无法诉说饥饱的感受,但他们会在饥饱时释放足够的信号。

家人如果及时识别这些信号进行顺应喂养,不但有助于早期建立良好喂养模式,而且对日后孩子的进食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,因为孩子在顺应进食中才会感受到快乐,而不是厌烦。

Tip2. 识别饥饱信号

有些读者也许纳闷,怎么突然冒出个Tip2,那Tip1是什么?

Tip1就是喂养系列话题的第一篇:《一顿饭,到底要吃多久?》中讨论的控制喂养时间(可点击学习)

饥饿信号和饱足信号



当孩子出现上述信号时,就要想到他们可能是饿了或饱了,如果同时出现多个信号,那么大概率是饿了或饱了。

在这个年龄段,家人如果识别并顺应这些信号启动或终止喂养,将有助于婴幼儿自我调节进食量,避免发生喂养冲突事件(拒奶、厌奶、厌食)。

当然,上述信号只是我们判断孩子是否饥饱的参考。在具体喂养过程中,需要一次次的反思和总结,才能做到避免误判

如果我们的喂养和孩子的饥饱信号合拍,可以说,复杂的喂养问题就解决了一半。

如果总是不合拍,再可口的食物可能也无法引起孩子的兴趣,继而引发喂养问题。

误判没关系,但要反思和总结

由于饥饱足信号的非特异性,所以难免误判。不过,时不时误判了,也没什么关系。做到判断准确,则需不断总结。

出现饥饿信号,不一定就是饿了

比如,孩子哭闹不安的原因很多,饿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,而身体不舒服(比如咽痛、耳痛...)、甚至严重疾病的早期都可以表现为难以安慰的哭闹。

家长担心孩子是不是因为饿了而哭闹,完全可以尝试哺乳。如果孩子只吃了分把钟(或只吃几口),身体就后挺,不愿吃,那么我们就要及时停止喂养。

这时我们要反思:这次哭闹应该不是真正的饥饿信号,以后不要这么急着哺乳。

如果孩子一哭就哺乳,结果哺乳成了安慰性措施,而非营养摄入。久而久之,孩子一哭,你不哺乳的话,孩子就很难安静下来,这就是依赖:孩子需要的是哺乳(吸吮)这样的行为,而非乳汁本身。

而这种短时间安慰性哺乳摄入的前奶,可引发乳糖不耐受症状,造成孩子肠胀气和进一步哭闹不适,接着家长可能又继续哺乳(家长担心是不是刚刚吃的时间短,没吃饱),引发恶性循环,继而导致喂养混乱。

关于这个话题,有兴趣者可点击学习《多吃多排&黄疸消退&乳糖不耐受》

当然,如果同时出现多个饥饿信号,尤其是距离上次进食有段时间了(比如超过2-3小时左右),那么饥饿的可能性就很大。

另外,婴儿吮吸手指/拳头的现象也很常见,其中多数是安慰行为。

出现饱足信号,也不一定就是饱了

母乳喂养本身具有一定的助眠作用,有些小婴儿在吃母乳的过程中容易睡着。这时候可以轻拍催醒,督促其继续吃奶。

另外,低龄儿童进餐时,如有其它干扰,孩子也可能被吸引,从而对食物没有兴趣。

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婴幼儿进食环境要相对安静:进餐时,避免身边有人走来走去;避免和他说话逗笑;进食环境中不能有玩具或其他可能分心的东西;也没必要播放音乐。

因为这些干扰会造成我们对饱足信号的判断。

如果孩子吃着吃着,越来越无法集中注意力进食(出现了饱足信号),那么就要果断的停止喂养,撤走食物,开开心心地请孩子下餐椅。

如果撤离食物时,孩子表现的很激动,对撤离食物的举动非常不满,那么允许其继续进食。

喂养人的情绪

幼儿情绪不稳定、时哭时笑是常见现象。

但很多成人也很情绪化,这些人控制欲往往也很强。如果家人在喂养孩子时,带有强烈的情绪,则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喂养关系。

比如,有些家长对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现不满意,在撤离食物时拉着脸,甚至是语言威胁(比如说这顿你不好好吃,一直就要饿到下一顿)。

被威胁的孩子不敢放弃进食,为讨好家人,勉强再吃几口。这会让家长产生孩子没吃饱的错觉:因为家长一威胁,孩子就进食;甚至部分家长会把威胁作为一种进餐时的常规管理手段。

在威胁下吃饭的孩子,哪有快乐可言?

如果总是无视饥饱信号......

如果家人控制欲太强,总是无视孩子的饥饱信号,孩子没有明显饥饿信号时,就开始喂养;孩子有明确不愿吃的信号时,大人就是认为没吃饱,而在餐椅上磨时间,寄希望通过增加喂养的时间来增加孩子的摄入量,表面上确实会多喂了几口,但最终会导致一个大麻烦:孩子与生俱来的饥饿性驱动进食能力逐渐减弱

这些孩子不再释放正常的饥饱信号,因为大脑曾经释放的这些信号是徒劳的,不被喂养人的重视和反馈。

这些孩子平时厌奶、厌食,甚至连续6-8小时都不主动寻求进食。

部分孩子甚至建立起对抗这种不良喂养方式的防御机制:

喂养时频繁出现恶心,大孩子诉说腹痛(孩子发现采取这些方式可以有效阻止大人的喂养)

嘴里包裹食物长时间不吞咽(因为一吞咽,就要出现吃下一口的空间)

部分孩子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,比如看到餐椅、餐具就紧张不安。

可想而知,他们曾经经历的进食过程哪是什么快乐的享受,而是不良记忆,甚至是心理创伤。

而喂养人认为这是爱。

总结:请尊重孩子的饱足信号

我常对家长说,如果你不想吃时,总有人强迫你吃,你是什么样的感受?

如果有人这么对我,我认为是不尊重。那为什么你这样对待孩子,怎么就是爱呢?

尊重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,喂养关系也是如此

孩子有权(也有能力)决定自己的进食量,希望喂养人能给予尊重。

作为家长需要做到的是:在合适的时间,给孩子提供合理搭配的食物,同时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,由孩子决定吃多吃少。这才是家长的义务。

下期预报

顺应喂养强调的是顺应孩子的饥饱需求,而非孩子的一切需求。比如,进食量由孩子决定,但不能任由孩子决定自己吃什么食物、不吃什么食物。

因为孩子不知道不同食物的成分特点、不知道哪些食物更健康、不知道什么是合理的膳食结构。

欢迎关注下期内容: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挑食?如何避免?(喂养系列话题之三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